疫苗潜伏传染病吗?
上世纪50年代末,一位名叫萧叶的婴儿在世界健康组织赞助下,接受了第一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接种,3个月后,他死于脑麻痹;60年代初期,在法国接受脊髓灰质炎肌肉注射的小儿已有700多人,其中90人出现类似小儿麻痹症的症状;60年代中期,为消除脊髓灰质炎而进行疫苗试验活动的儿童多达万人之多,结果,这些人大部分因脑脊髓液病毒检测呈阳性而被确认感染病毒。
以上这些因疫苗接种而引起传染病的案例仅仅是一些极端的个例。事实上,疫苗的保护作用远胜于其害处。据国外媒体报道,全世界现已开发出125种疫苗,预防和控制着23种疾病,每年减少了3000万人以上因发病而死亡。
而在中国,自1978年第一个疫苗疫苗上市以来,一共扑灭了7次病毒性脊髓灰质炎,有效控制了脊灰的流行。另外,还有麻疹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百日咳疫苗、和白喉杆菌疫苗等11种疫苗控制相关传染病。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完成疫苗接种达到81亿人次。
尽管疫苗作用惊人,但关于疫苗的危害性讨论却一直不断。特别是近年来,“疫苗曝光”事件屡见报端,诸如疫苗被污染、疫苗效价不足、违规使用消毒剂、使用疫苗运输工具、工作人员违纪等事件,让国人对疫苗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尤其是在“疫苗事件”被曝光后,一些人甚至呼吁“废除疫苗”。“未接种疫苗的儿童更易感染相关疾病”的论调,也有很多人接受。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涛曾经在媒体上公开表示:“公众对疫苗有错误认识,其中一个就是认为疫苗安全,实际疫苗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还专门列出了接种疫苗可能出现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异常反应,如过敏、休克、血清病样反应、局部器官坏死、智力下降等;二是一般反应,如接种部位局部红肿、疼痛,全身乏力、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三是心因性反应,指精神紧张和情绪障碍所致;四是疫苗复种反应。
不过,上述副作用的出现是极个别的案例,且都被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绝大多数疫苗副作用发生率都非常低,一般都不到千万分之一。
美国疫苗不良反应事件中,50%是局部反应,30%左右是头痛、发热等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10%为严重反应,如瘫痪等严重疾病。不过,美国每年大约要进行2.7亿剂疫苗的免疫接种,其中只有0.1%至0.2%的接种者会出现休克等严重反应,且都可以治愈。
再反观“疫苗事件”中曝出的个别“疫苗储存问题”,据业内人士指出,这些疫苗并没有被浪费,而是被及时转送到了当地CDC的手中,在一周之内完成了补种。这些疫苗因接种单位误操作而暂时封存,并不代表它们失去了作用,更不能说它们已被报废、不能再使用。
就脊灰疫苗事件来说,因受污染的糖丸疫苗被破坏,脊灰疫苗减少脊灰疫苗株,但这类疫苗在技术上是可以补充新的疫苗株的。
不可否认,疫苗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废除疫苗”的说法则明显有失偏颇。在讨论疫苗副作用时,还要看到疫苗对于公共卫生的意义。要知道,疫苗的作用是显著的。以小儿麻痹症为例,自1939年到1955年,全球因小儿麻痹症致死的人数是35000人。1955年,美国引进小儿麻痹糖丸疫苗后,1956年和1957年分别死亡61人和11人,1958年死亡30人,1959年无一人死亡。疫苗在控制小儿麻痹症疫情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其实,对于疫苗和疫苗副作用的争论,我们既不要一味夸大,也不能毫不在乎。对于接种疫苗的建议是,只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产品,就值得放心使用。对于部分因偶合症接种之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孩子,只要疫苗经检验合格,非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接种门诊也会给予适当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