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能用鱼缸养吗?
首先必须说明,虽然大鲵的别称是娃娃鱼,但因其不符合鱼类的特征,而不能算是鱼,我们把它归属于两栖类。 野生大鲵一般只生活于有溪水、山涧、泉流的山洞、石隙之中,因其栖息环境特殊,人工饲养大鲵,必须仿照野生大鲵的生活习性营建场房,人为地创造适宜大鲵栖息的人工环境。
因此用鱼缸养娃娃鱼并不合适。
大鲵适于生活在水底泥沙多的池塘里。在繁殖季节前,池塘里要放入一些乱石,以形成狭小的石洞,这样大鲵才肯在洞内产卵。它在陆地上能耐饥挨饿,只要不干死,几个月不吃东西也能活。但养在水里的大鲵,一般1个月左右就要喂一次东西,每次投的食物量要足够,让它一次尽量吃饱。它很贪吃,吃饱后未吃完的食物都存在腮下而游走,等什么时候再感到饿了,就用鼻孔顶开腮下的储藏食物外皮,慢慢享受“库存”。大鲵有时喜欢上“陆地”(比水深10厘米左右),那时水池中的泥沙底部很潮湿,相当于“湿地”,大鲵喜欢趴伏在这“湿地”上很长时间甚至几天不动,这是它的正常生理行为。
一般说来,大鲵的耐高温极限为25℃。夏天温度较高的时候,大鲵会停止摄食,进入夏眠状态,这时它常常静伏于水底的淤泥中,或依壁呈扭动状呼吸,还有的趴在“湿地”上。大鲵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0—10℃时,基本上不摄食。在冰冻季节,常躲在深水大石块下或山洞的底部,直到第二年开江解冻才爬出来。因此,在秋末和初冬,当温度低于10℃时,大鲵会因温度低而逐渐减少甚至停止吃食,这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大家不必担心。
一般而言,在自然的水体中大鲵很少生病,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病的情况偶有发生。大鲵最易患的疾病主要是皮肤疾病,如白斑病、烂皮病、水肿病等。患病原因多为饲养条件不良或运输过程中受伤等,治疗要根据患病的部位和种类采取不同的外用药物和措施,病重者也可内服消炎药,一般情况下,只要加强管理,给予优质的饲料和良好的水环境,在30天左右即可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