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得黄疸传染吗?
不传染 猫泛黄症,又称肝炎、脂肪浸润性黄疸(简称“肝黄”);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肝细胞损伤或抑制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肝脏代谢能力减弱,血液中胆红素升高,出现轻度或中度黄疸,临床症状主要为黄疸、厌食、呕吐、嗜睡等。 本病多发于6月龄以内的小猫,且以2~3月龄的乳幼猫多见,发病急促,病程一般为7天左右,如积极治疗、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多数病例可缓解并逐渐恢复,但少数病例可进展为肝癌。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寄生虫感染:犬蛔目异尖科异尖线虫(海兽胃线虫)是犬猫消化道内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主要寄生在胃肠道内,幼虫期可在消化道内移动并在体内发育成较大体型;当幼虫爬到胆道或者消化道壁时,可钻入细胞内并使其变性、坏死,同时引起炎症反应,此时临床上即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发生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如果机体抵抗力降低,寄生虫即可侵入胆道或者消化道壁的上皮细胞间隙中,并通过这些部位进入血液系统;而一旦进入血液循环,则虫体被带到身体各个器官,造成广泛性的神经、肌肉和内脏损害,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2.遗传代谢疾病 黄疸型遗传代谢性疾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异常而导致酶活性丧失,不能将血液中的胆红素分解利用,使血中的胆红素浓度不断上升,出现黄疸;另一类是由于遗传原因导致肝脏对胆红素的清除率下降,从而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逐渐升高,出现黄疸。 二、诊断 根据病史(如进食情况、粪便性状等)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1.生化检查 可发现血清总胆红素(STB)、直接胆红素(SB)水平升高。
2.血常规 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三、治疗和预防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停止繁殖、清理旧粮、供给营养、对症支持处理。 1.补充足够的能量:对于食欲差的动物可以使用注射用生理盐水或蛋白水解物静脉输液补充营养,也可给予糖盐水、糖蜜水让动物自由饮用。
2.控制细菌感染: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继发性细菌感染,预防败血症的发生。 3.保肝助消化: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口服或肌内注射,帮助减轻肝细胞损害,促进毒素排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脏对糖的利用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 对严重病例的早期应用,有助于防止肝功能恶化。
4.退黄药物的应用:当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值5倍时,皮肤、结膜等会出现黄染症状,应及时使用具有退黄作用的制剂,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牛磺酸等。
5.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做好寄生虫的预防和杀灭工作,减少虫源性损害,对于维持健康的肝功能有重要意义。 预防措施主要有保持清洁、定期驱虫、合理饲喂、加强护理等方面。